追求「好世道」的代價

    足利貞時.bmp             長崎圓喜.bmp

圖為HNK《太平記》中緒形拳飾演足利貞氏。           由法蘭奇堺飾演長崎圓喜

        鐮倉幕府(1192年—1333年)為源賴朝開創,何以演變成北條氏執政的局面,可以參考:請按我。在鐮倉幕府末年,以北條高時(執權)、長崎圓喜(先代內管領,其子高資為內管領)與金澤貞顯(連署)三個人為權力核心,而其中又以長崎圓喜的權力最大,挾著「先代內管領」的權威,主持決斷鐮倉幕府政事。長崎圓喜一直將足利家視為隱患,不斷在各方面為難足利氏,可是其政治野心大於政治能力,最終自食其果,導致北條家滅亡。足利貞氏(1273-1331)是足利一族(源氏)的領導者,其領導地位乃世代相襲,繼承其父家時家督之位。然而家時並非享盡天年迫其切腹自裁者,乃是鐮倉幕府中當權的北條一族(平氏)。《太平記》中並沒有篇幅說明家時切腹的詳因,但大概可推知,北條氏一直試圖削弱禦家人中最強大的足利氏,而不斷挑撥其舉兵謀反,使北條氏有興師問罪的理由,而家時在中計後不得不以切腹將所有罪責懶攬於己身。家時死前,留下一封不可告人的遺書(大致內容是:我無能推翻北條氏而亡,後人當思及此,若有能力,則應取北條氏而代之,若無能力,孫輩亦當為之。)讓年幼便目睹這一切的貞氏,默默忍耐北條氏不合情理的對待,厚植足利氏的實力,伺機取而代之。原本貞氏有機會親自取得天下,但51歲中風之後,將家督之位傳給高氏,從此臥病床榻,58歲逝世。

      足利高氏.bmp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足利直義.bmp

真田廣治飾演足利高氏(後醍醐天皇賜姓尊氏)。        由高島政伸飾演足利直義

        足利高氏(1305-1358)青年時期,即表現出其個性沈穩的一面,暗自立下志向,意欲糾正北條氏不義之行。然而,在北條氏仗勢欺人的情況下,年輕氣盛的高氏,終究是得罪長崎圓喜(任「內管領」一職,幾乎可說是鐮倉幕府內權力最大者)。當時,貞氏內心相當煎熬,發難時機未到的情況下,始終不願與北條氏作對,主動流放高氏至京都(都城)。被流放的高氏,在京都眼界大開,生氣勃勃的京都,讓高氏萌生展翅高飛的念頭。離開鐮倉呼吸到自由空氣的芬芳,使高氏不由自主地喜愛京都,有意無意地私下接觸意圖打倒幕府、擁護後醍醐天皇親政之政治勢力。同時,高氏也親眼目睹天皇高雅的姿態與身為王者的氣質。高氏心折於天皇,高氏心裡敬慕著這位「神人」,自後念念不忘其風采。其弟足利直義,個性直爽,性格衝動,滿口兵法卻常打敗仗。後來,機緣巧合地收養足利直冬(高氏私生子),父子倆幾乎成為高氏後半生之中最難纏的敵人。

後醍醐天皇.bmp       日野俊基.bmp

  由片剛孝夫飾演後醍醐天皇         由榎木孝明飾演日野俊基

         後醍醐天皇(1288-1339),擁有君臨天下的氣質,學識亦屬當代佼佼者。不誇張的說,可能是日本史上最名實相符的天皇。但令人遺憾的是,其建武新政的推動並不順利,一方面是天皇對待公家與武家之間,厚此薄彼,使武家產生不滿。但事實上,天皇的私心自用以及不合時宜的理想復古主義(如同王莽的新政),才是另農民不滿、武家倒戈的真正原因。天皇身旁的一批起用的下層公卿中,日野俊基(?-1332)最俱才俊,除文武雙全之外,其風姿流儀更是充滿魅力,令楠木正成之妹也心儀不已。可是英雄氣短,元弘之變後,北條氏將其斬首高氏與日野俊基相識一場目睹俊基被處刑之後,開始主動投入反北條的政治活動。

楠木正成.bmp          新田義貞.bmp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  由武田鐵矢飾演楠木正成         根津甚八飾演後期的新田義貞

      楠木正成(1294-1336)為河內國赤阪村的土豪,透過與和泉、攝津地區的土豪聯姻,形成小型武士集團,與北條氏作對,被稱為「惡黨」。原本,一個小型武士集團,也不會被北條氏放在心上,然元弘之變(1331)發生後,無法坐視天皇被迫害,毅然舉兵向幕府宣戰,成為北條氏的心腹大患。《太平記》中的楠木正成並非英武勇猛之人,一副鄉下武士模樣,胸中放任曠,又拘泥於人情義理、深明用兵之道卻厭倦戰爭、心思縝密卻又願意放手一搏,看似矛盾的頭腦與性格,也讓他在歷史上評價兩極。相對於楠木正成,勇猛果敢的新田義貞(1301-1338),目標相當明確,一心只想打倒北條氏,揚名於世。同為禦家人的新田氏,相對於足利氏,可說是貧窮且地位低,於是義貞暗自以足利高氏為競爭對手,在元弘之變後,勇猛作戰攻入鐮倉,一舉成名。後來,天皇新政不成,新田氏騎虎難下,只有與足利氏決戰一途。

      話述自此,必須交代一下整體大勢演變:

1.正中之變(1324),後醍醍醐天皇的第一次「倒幕行動」,因為重臣吉田定房的告密而曝光,維護京都治安的「六波羅探題」立即採取行動,造成倒幕派的重要公卿日野資朝被處死刑,日野俊基流放佐渡島。北條氏不敢處分後醍醐天皇,最好的辦法是從皇室中另立天皇,使後醍醐天皇失去倒幕的正當理由(天皇親政)。而後醍醐天皇則秘密結合醍醐寺文觀和尚、法勝寺円觀和尚等宗教勢力,再次倒幕。

2.元弘之變(1331-1332),北條氏擁立光嚴天皇即位,後醍醐天皇的地位岌岌可危,於是發動第二次「倒幕行動」,然不出所料,吉田定房這位老兄又去告密,後醍醐天皇情急之下帶走三神器。可惜神器終究是古物、是身份象徵,沒有辦法呼叫「天照大神」,先是戰敗於比睿山,後又敗於笠置山,後醍醐天皇最終還是被逮捕,流放隱崎島。(令我想起拿破崙被流放厄爾巴島之事)

3.建武新政(1333-1334),後醍醐在隱崎島坐以待斃之時,河內國的楠木正成與播磨國的赤松則村,開始在境內不斷往外延燒倒幕之火,對北條氏隱忍不發的足利氏與新田氏,見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之機不可失,遂串連起來。趁著六波羅軍全力圍攻楠木與赤松,足利高氏帶兵南下取得京都。同時,新田義貞意欲發兵,但長年累月家貧的情況下,實際發兵只有150騎。高氏早知如此,事先安排其嫡子千壽丸作為號召,吸收鐮倉附近地區足利一族,以及其他武家的兵力,短短時間內膨脹為數萬人。新田義貞領其軍隊,勢如破竹般搗入鐮倉,將北條一族盡滅。同時,伯耆國的名和長年,將後醍醐天皇從隱崎島接回京都,隔年建武新政開始,是為建武元年。

180px-Bronze_Mirror_in_Ancient_Japan.jpg             180px-Magatamarm.jpg

    三神器之一的「八尺鏡」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 三神器之一的「八尺瓊勾玉

由於劇中人物眾多,筆者難以面面俱到。可是,除上面幾位要角外,即將介紹的下面五位人物,雖說戲份不多,但是人物個性鮮明,亦具故事可述,捨不得省略,且容我繼續落筆。

一色右馬介2.bmp 一色右馬介3.bmp 一色右馬介.bmp 一色右馬介4.bmp

大地康雄飾演一色右馬介,上圖為著官服、具足師、山僧與忍者的樣貌。

      一色柳齋為虛構人物屋宗春一族的血脈,足利貞氏從北條氏手中拯救、保護之,其年長後薦官為右馬介,成為足利高氏最重要的近臣之一。因為貞氏為其救命恩人,右馬介一生為高氏奔波勞碌,忠心奉主,從不埋怨。依據不同任務需要,轉換成各種角色,從出謀劃策、保護人質、刺探情報到暗殺任務,無不功成圓滿。他在劇中的串場,時而驚險,時而感人,說是劇中最可愛、最討人喜歡的角色也不為過,應是編劇精心安排的角色。然而,歷經人事變換的滄桑,終是顯露於右馬介雙白的鬢髮,其最後「刺殺足利直冬」的任務,既感人又辛酸,殺一個自小保護到大的孩子,跟親手殺死自己的小孩又有何不同?落不下手啊!右馬介只能死諫,用鮮血澆熄足利直冬被父親自小拋棄的憤恨,還報貞氏的救命之恩,成全高氏的君臣之義,劇情編排令人動容。

    左左木道譽.bmp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高師直.bmp

陣內孝則飾演左左木道譽(又稱左左木判官)       由柄本明飾演高師直

       左左木道譽(1296-1373),具有當世最出色的品味與文藝技能善於茶道、花道、香道與歌舞表演,為日本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保護者。有趣的是,在崇尚忠心義氣的仕宦體系中,其只重生存的左右逢源行為,不合於當世。是故,此種長袖善舞、多才多藝的樣貌,反而以「婆娑羅大名」留名史籍,譏諷他投降叛變之間,永遠沒有道德標準。劇中的左左木判官耳目眾多,消息靈通,做事不在乎巧取豪奪,遇事機巧善變,頗有奸雄的才幹與風味。只是,高氏智慮深遠,胸懷大度,不計前嫌,此種「器量」折服了左左木,故高氏死後,左左木才以高齡叛變,失敗自伐告終,不枉一生梟雄(劇中時間斷限至高氏年老)。不過關於佐佐木氏之叛變說,並不符合史實,應是翻譯或劇情改編的結果。(查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dainihonsi/dns208.htm#02《大日本史》卷280,列傳135,將軍家臣18:「尊氏之揚兵,諸將大抵觀望,易于反覆。而高氏闔族攀附,終始不渝,子弟多為效死。自導尊氏,圖北條氏。東西征行,未嘗不從。有智略,諳兵機,功最居多。以故寵遇優厚,當時莫如之者。」又「而高氏恃功豪縱,無所忌憚。」可見足利尊氏和足利義詮父子對於佐佐木道譽之倚重和信任。)

       高師直(?-1351)、高師泰兄弟為高氏家臣中最具政治、戰爭才華者。高師直足智多謀,勇猛善戰,戰功彪炳。也因如此,恃功而驕,加上性好漁色,特別是其「人妻」品味,特別令人無法接受。平民百姓無力抗拒也罷了,竟還對其他同僚之妻性騷擾,騷擾不成還陷害同僚,欲佔其妻,這種近乎強盜無賴的作為,令其惡評滿京城,是催化其晚節不保之因素之一。而主要死因,還是因為與足利直義發生執政權力上的衝突。高氏擊敗楠木正成與新田義貞等「保皇黨」勢力後,成為足利幕府之將軍,然其頓生退位之心,實際事物交給弟弟處理。可是,足利直義對於武家的作風強硬,招致抱怨,另外,又希望義子直冬掌權,使得足利家分成兩派。而高師直一方面代表足利高氏在幕府中執事,一方面又產生惡劣風評,故高氏無從反對高師直被除去執事一職,只有暗中指示高師直兵諫,盼能藉此伸張其政治權力,重新取得執政權。豈料,直義反投後醍醐天皇的殘餘勢力,一路打進京都,抓到高師直,將其暗殺,迫使高氏議和。

    北畠親房.bmp             北畠顕家.bmp

         由近藤正臣飾演北畠親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後藤久美子飾演北畠顯家

         北畠親房(1393-1354),為後醍醐天皇的進臣「三房」中之一房,老謀深算,始終維護後醍醐天皇一脈,最終利用足利幕府的內鬥,促使尊氏妥協,承認南朝後醍醐天皇的正統地位。其子北畠顯家(1318-1338)為天才軍事家,有「花將軍」之稱。精通《孫子兵法》,首創「風林火山」旗幟(武田信玄亦用之),以弓術「有神佛加持」,百發百中而聞名當世,深受父親的期待,背負著復興後醍醐天皇勢力的理想,奮勇作戰。劇中父子關係相當感人,親房對於顯家的期許勉勵,敦促顯家不斷投入軍事活動。但是,對於年僅20歲的顯家來說,三年來不斷的戰鬥,已經令其疲憊不堪。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,顯家對父親說:「近日,孩兒十箭當中,總有一箭不中靶心,十箭之中,總有一箭不遂心意,不可思議。」這段話,聽來令人鼻酸,即使是神佛加持之箭,在沾過無數生靈血腥後,能不自失靈性嗎?沒多久後,於石津與足利大將高師直作戰,身亡,年僅21歲。親房得知愛子喪生,雖說是為國捐軀,親房與有榮焉,可只要提起顯家,總還是盈淚哽咽,無限懷念。

     《下卷》至此,人物個性、才情與生平經歷,已經約略介紹過。而什麼是「追求好世道的代價」呢?那即是妻離子散、家破人亡、城市破敗與鄉土荒蕪的淒涼場景,生離死別的痛苦,隨著記憶,在愛人、兄弟、父子以及朋友之間迴盪,活著的人依然得苟延殘喘,死去的人終將化為泥塵,回歸自然。

     不同理念者、利益相悖者、追求生存者,在人世間交雜。明事理、通人情、善融通者,總能聽到時代的聲音,將人們匯聚起來,推動歷史的輪軸。然而,無論何人當政,人民追求「好世道」的理想、對安居樂業的期盼,總是不變。但為了「好世道」,我們可以犧牲多少,這樣的代價值不值得,而最後有沒有「好世道」,我們並不知道。足利尊氏一生戎馬,最終還是與「好世道」無緣,即使尊氏化身「戰神」昆沙門天,又或者成為肉身菩薩,人間依舊宛如煉獄。

      無盡的戰鬥,使日本人民處於修羅場中,不同理念簡化為二,任何人都得選邊站,因為不選邊站者,即成為共同敵人,可一旦選邊站,又與對方勢如水火。尊氏並非沒有嘗試過以理念說服他人,只要對方自圓其說,你言之成理亦無用。我們能拋去自己價值觀,完全化成另外一人嗎?不能,雙方皆不能,只能打仗了!最後拳頭大者、投機者才能掌握局勢。因為意見不合,尊氏最後毒殺自己的親弟弟,與現今的社會新聞何異?「好世道」不可能靠殺害他人建立,安居樂業的圖像不會於戰火中倖存。「破壞才有建設」這句話只能用在制度上,因為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,尊氏晚年,日本戰火依然不斷,只要體制內的衝突(公家與武家)不解決,舉兵相向的戰事永難停止。這並非尊氏的錯誤,亦非當世人的懵懂,而是「追求好世道的代價」。人類存於世間,至今依然在追尋「好世道」,只要期盼有那樣一天到來,我們還是會有破壞,無論是體制上的,還是物質上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ndmeb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