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薄薄小冊子,讓我愛不釋手,究竟什麼是自由的內涵,透過比較莊子的思想和沙特的主張,讓我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。當然,作者撰寫這篇論文時,其人生的境界和體悟,與多年後回首的想法又大有不同,所以,出版時多了〈後記:人生難測,自由難求〉一文,進一步闡述其對於沙特將自由和人生荒謬相互連結的體認。

       我對這篇〈後記〉的喜愛超過本文,其中關於沙特對自由的荒謬性的論述,作者自己對這個問題初始是:「在我寫這本小書的時候,我對沙特的理解完全是理論上的,沙特為什麼有那樣的思想,我沒有實際的體會了解。」因為,在中國傳統社會裡,年輕人往往是苦於沒有選擇的自由,無論是家庭生活、學業、物質享受還是婚姻,往往早在出生前已經決定。

       然而,數年遊學美國的經驗,享受過開放與自由後,作者卻開始明白沙特所感嘆的「自由之苦」。他道:「在美國這樣充分個體化的國度,一切都反了過來,一切都要你自己做決定,你有了太多選擇的自由,以致妳不知該如何運用這種自由,在你無力選擇,不想選擇的時候,你還得自己選擇,因為這裡既沒有上帝替你選擇,也沒有黨組織無所不在的關懷,你只能面對茫然無知的一切自作主張。」難道不是嗎?此處所謂的選擇,並非一般生活生雞毛蒜皮的小事,而是當人生遇上分岔路時,必須抉擇的痛苦。

       這是人生必經之路,何必自尋苦惱,反正承受自己的選擇,無悔,那就行了。此類輕描淡寫的說法,看似解決憂愁,可是並沒有看透、反思,所謂選擇的自由,有時正如糖果紙般覆蓋人生的悲哀,人因而盲目而惶惑。作者道:「這一切都是在不知後果的情況下必須作出選擇,作出決定的,而這樣的選擇和賭博、碰運氣又有什麼兩樣?如果人的一生都在這樣的認真地碰運氣,那不是荒謬又是什麼?許多事對人生來說都只有一次,都沒有重複的機會,因此每個人都是在沒有經驗,不知後果的情況下作選擇,做決定的,而當他獲得經驗,發現選擇錯誤或能夠作更好的選擇的時候,他已永遠失去了糾正錯誤或重新選擇的機會。」

       又「一個人事無巨細,時時處處都要自己作選擇,這能不煩惱嗎?而她對選擇的後果毫無所知,捉摸不定,這能不焦慮嗎?不論事情多麼重大,都必須自作主宰,沒有上帝垂愛,沒有黨的關懷,沒有群眾的監督,這能不孤獨嗎?當他發現自己作了錯誤的選擇時,他已永遠失去了選擇的機會,他能不絕望嗎?」簡而言之,煩惱、焦慮、孤獨與絕望,正是人生快樂、期待、溫暖和希望的對應面,當知道人生的荒謬性時,還有何計較?正如織田信長的辭世詩:「人生五十年,與天地長久相較,如夢又似幻;一度得生者,豈有不滅者乎?」既然一切如夢似幻且生滅無常,放下,也不過是遲早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ndmeb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